對於來到民雄的學生而言大士爺廟附近是一個覓食的好去處,每到吃飯時間人來人往,但是真正走進這座擁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大士爺廟並參拜的人卻少之又少。
大士爺廟所舉辦的文化祭可說是民雄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動,但由於時間在暑假後期,部分的學子們也無緣參與,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你來民雄一段時間了,但對這個土地上發生的事還不夠理解嗎?
沒關係,歡迎跟著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民雄最負盛名的信仰歷史建築吧!
廟中共會擺放四座神像,分別為媽祖、開台聖祖、觀音菩薩、開漳聖王四座主神,你一定會好奇其為什麼大士爺廟沒有大士爺的神像呢?
答案與大士爺廟的背景故事以及文化進程有關。
民雄大士爺廟的起源
在嘉慶年間,剛來台的移民因文化與語言的隔閡,很常發生羅漢腳鬥爭的事件,當地的居民便籌錢集資建廟來供奉大士爺,希望祂能幫忙鎮壓這些孤魂野鬼;光緒年間,打貓等地區的仕紳組成大士爺會,當時並未成廟,隨後香火鼎盛,便提議建廟,其建材便以當時因地震倒閉的媽祖廟當成主要的材料來源,並把宮內原本的媽祖與開漳聖王合祀於同座廟內;其內部還有觀音神像,有一種說法是,觀音菩薩在大士爺未現身的時候,代為管理人間,另一說法是大士爺為觀音菩薩收服的鬼王。由上述可知大士爺廟與觀音菩薩有著深厚的淵源。
祭祀文化
其實大士爺並非傳統台人祭祀的神明,所以對於大士爺之祭祀人們或許不太熟悉。信徒來廟宇多求財求功名,不僅如此,大士爺對於民雄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安定力量,當地居民可以說是事事都請教大士爺,大士爺廟便逐漸形成一間具有強烈社區性與地方特色的廟宇。而大士爺廟有著獨特的祭拜方式,在中元普渡時節,廟方會訂製一個大型的紙紮大士爺神象,這時大士爺才以實體示人,並協助人們對抗惡鬼,等到鬼門關時,便燒掉神像且舉辦祭祀活動感念大士爺的幫忙。
民雄的盛大慶典–文化祭
大士爺獨特的祭祀方式與具有地方特色的祭拜文化吸引了眾多人潮前來共襄盛舉,在廟方的經營下,年度祭祀活動逐漸成形,這便是民雄有名的文化祭典—文化祭這個活動所帶來的人潮幫助了民雄當地的觀光產業,也將大士爺文化傳承給更多台灣人。有趣的是,因為祭典期間是在雨,攤販便在週邊販售雨傘,其盛況更讓文化祭有雨傘祭之稱呢!
建築與趣聞
走進大士爺廟中可以發現幾項獨特的建築特色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大士爺廟的建材有很多是來自倒塌的媽祖廟,所以建材較老舊;走近廟宇中央,我們可以看到十八個人像排列在左右兩側,其又名十八羅漢。在清朝時期羅漢為一種社會階級,具有保護社區與住民的責任,與現今大眾普遍熟悉的羅漢腳已經有所不同!此外廟宇內的牆上裝飾也十分吸引人,碎玻璃及琉璃貼片讓這個古牆增添古色古香的台式風味;走到內廳可以發現廟方用玻璃箱圍起的飛彈碎屑,碎屑神奇地嵌在樑柱之上,廟方人員解釋,這是當初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投射而留下的飛彈碎片,正因大士爺顯靈庇佑,抵擋了飛彈的襲擊,只有碎片侵入廟宇之中,廟方為了感念大士爺的保護,便保留了這個極具意義的飛彈碎片。
古蹟保存
大士爺廟是座蘊含文化的建築,它具有豐富的故事與承載居民好幾世代的記憶,建築的保存與維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建築都有風化的痕跡,有些壁畫也都逐漸不再清晰,著實令人覺得惋惜,廟方受限於經費因素,無法進行一次性地完整翻修,廟宇只能逐步地整修部分建築,他們也表示會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最大程度地保護大士爺廟。期許在廟方與人們共同維繫與修整之下,大士爺的文化能透過香火流傳與民俗祭典永續地傳承下去,在此地長久守護民雄,並撫慰民心。
【23.5°N-遇見打貓】專欄理念
作為中正大學的學生,就像初來乍到的冒險者,在嘉義一步一步留下我們的足跡,共同拼湊著我們與這片土地的記憶;透過與在地人的深度訪談,穿梭在屬於他們泛黃的歲月裡,在字裡行間中,一起尋回那些被遺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