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呼冊店,一間座落於嘉義市北興街的獨立書店,它來自於島嶼的呼喚。「用豆腐親近土地,用閱讀貼近邊緣。」試圖讓瞬息萬變的世代能夠看見月球背面,傾聽微小的回答,而不再隨波逐流。
花開向陽,冬天向暖——創辦人抵嘉
「漂流有起點,漂流也有終點,那終點就是扎根之始。」創辦人林詩涵和吳敏華分別來自臺中以及臺南,往後才選擇落腳嘉義,並突破原先的職業框架,開啟慢活之旅。
在詩涵眼中,這座城鎮特別之處在於普遍矮小的建築,有別於大都市的擁擠,它能夠感受到天空很開闊,頭頂沒有被壓制住的感覺。最初來到嘉義時,詩涵就非常喜歡這種氛圍。「雖然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城市,但因為規模不大,反而會讓你覺得存在更大的可能性。」從這個小而美的地方出發,創造出許多想像空間,做很多不一樣的事情;而生於臺南的敏華則是鍾愛嘉義充足的陽光,加上生活在火車站後站,相較於前站的密度與步伐,對敏華而言,步調緩慢且悠閒的後站更宜人所居,就像是綠燈僅剩兩秒,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卻不會受到任何催促。
夕陽遺落的輪廓——北興街居民的過往與日常
隨著日治時期林業與糖業的興盛,北興街一帶火車運輸頻繁,會有搬運重物的需求,故早期多為勞力密集的搬運工人居住於此。至今沿著歷史脈絡所營造出產業、文化兼具的社區型環境,總是蘊藏有趣和溫馨的互動,讓這平凡的地方不隨著時光流逝逐漸隱沒,卻仍依循復古底片的餘暉而耀眼。
個性較為內向的詩涵和敏華,雖然與在地居民的互動不多,但時常出現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故事。「比方說對面的大姐有一次就是跑來問我他手機網路的設定啊,然後他要上網找麥當勞的菜單之類的,就是這種小東西。或是像隔壁有個小妹妹,我們剛開店的時候她還坐在嬰兒車上,那我們就是一起看著她長大,現在應該是小一還小二,就有一些小互動。」敏華笑著說。
書店二樓外曾掛置「建高架,漲房價,有高價,沒有家」的布條,藉由老屋傳達在地居民的想法與心聲。近年嘉義推動鐵路高架化,除了車站附近的視野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迫使原本在這裡安穩生活的人們需要搬去其他地方。敏華提到,這邊的土地本來是屬於臺鐵或臺糖,居民跟企業承租並簡單蓋個房子,以他們的經濟條件而言,勢必要面對遷移至何處的難題。敏華也表示,回到最根本的政策衡量,讓這個城市的未來符合這個城市的居民需要,這才是我們關心的核心議題。
小王子與地球人的對答——書店所關注的議題
創辦人詩涵曾負責新住民相關的社工工作,她說道:「當時開這間書店的時候,就有希望可以把原本社工的工作和書店結合。所以在最一開始的預設會希望自己在這個地方有多一點移民跟移工的議題可以在這邊討論。」除此之外,詩涵認為閱讀是個重要的方法,像是關於移工的書寫、文學獎作品等,皆能幫助我們用不同視角去翻轉對於新住民的刻板印象。
而對島呼冊店來說,每個議題都值得被關注與討論,並不限於創辦人所重視的議題(如:性別、農業等)反而希望在嘉義這個議題資源相對少的城市,能讓社會上發生或存在的問題被更多人看見,以及增加被探討的機會。舉例來說,受刑人王信福來自嘉義,可嘉義的朋友都不了解他在遭遇冤獄實際的狀況,所以書店就曾舉辦過王信福的相關講座,讓更多嘉義在地的民眾可以接觸到他們生活裡面比較少接觸到的事。
生活餘韻,酸中帶甜——島呼食材選擇信念
島呼,源自豆腐的臺語讀音。有別於一般書店與咖啡廳做結合,反而推出一系列豆腐、豆漿以及豆花等料理。而在食材選用上島呼則有三個堅持:首先,只使用臺灣本土的食材;再者,兩位創辦人希望食材能是友善種植,也就是不使用農藥跟化學肥料;最後則是選擇當季食物。詩涵說道:「我們對於夏天食物的想像可能是吃瓜果類,然後冬天是葉菜類,可是我們自己會很明顯感受到在臺灣這種環境,不同季節所種出來的作物很不一樣。」
島呼以豆製品為主,詩涵表示,豆漿和牛奶的屬性相似,因此將水果跟豆漿做連結。利用臺灣水果盛產的夏季做嘗試,像是去雲林的三小市集(註一),就會遇到一些農友,他們賣的水果具有跟豆漿結合的可能性,就把水果帶回來試看看;抑或是剛好有認識的朋友在種水果,也會拿來做搭配。例如桑葚是因為敏華的爸爸田裡剛好有桑葚樹,就把桑葚做成果醬的型態與豆漿混合;之前也曾將百香果果粒挖出,凍成冰塊,再融入豆漿。每一種水果跟豆漿搭配的方式不盡相同。過程中,會發現臺灣是個物產豐富的地方,當在地黃豆碰上本土水果,順應著季節變化,與我們所生活的島嶼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灑落亮粉,找尋微光。
「開書店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它會貼近你自己想要接觸的這一個世界到底長什麼樣子。」這裡沒有連鎖書店的鋼琴音樂;沒有光鮮亮麗的裝潢擺飾;也沒有飄散著濃厚的咖啡香。偶爾還會聽見老舊機車行經的聲響;感受雨水敲擊屋頂的頻率;又或者是街坊鄰居傳來的對談。然而,在這裡總能聽見島嶼的呼喊,相信荒街的盡頭就是夢土,就讓我們在月光下和島呼相遇吧!
註一:三小市集,意指「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不間斷分享好食好農,並且串聯生產者與消費者,致力於從雲林大產地出發,一個在地食農社群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