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書店」之稱的洪雅書房,老闆余國信創辦二十餘年來致力於活絡地方社區且關注台灣社運,將書店打造成一個地方文化的發展基地。
緣從何起
什麼是獨立書店?在一般人眼中不外乎就是小成本,在連鎖大型書店中求生存,創辦人通常得兼辦講座、活動或是販賣周邊商品才得以堅持下去,但店裡的氛圍往往比連鎖書店要來的更活絡,且因夠性格,店內的書不受經銷商、排行榜左右,完全是房主的個人品味。
走進洪雅書房,幾千本的書排列有序,全都有故事、有立場、有想法。余國信四處蒐羅來的好書在店裡歸類分區,台灣文學、海洋文學、地球暖化……,宛如歷史上的九流十家。店內也貼著各種標語,諸如反核、反鐵路高架、反服貿……,令人不難聯想到為何會有「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書店」的美譽。
二十年前余國信就讀嘉義高工,愛書的他發現,台灣缺少一個有策略且屬於年輕人的文化基地。因此決定開設洪雅書房,也認真思考用書作為社會運動的可能性,效仿日治時期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至於為何會以洪雅兩字命名呢?「嘉義在日治時期有很有名的諸羅山社,當時人類學家觀察諸羅山社的生活習慣便命名為洪雅族,以洪雅兩字命名有自我尋找台灣自己的根,來自何處又要往何處之意。」余國信認真的回答道。
向下扎根
當問起家裡是否曾有反對意見時,余國信害羞的撓了撓頭:「多少會有啦!一開始有遊說,我就騙他們給我幾年試試看,心中還是有想要做的事。」看著店裡琳琅滿目的標語,余國信一一細數這幾年參加過的社運,記錄著來自過去年代對社會不滿意的衝撞過程。
哪個城市沒有獨立書店?但像洪雅書房這麼有特色的卻是少之又少。並不只是過去在社運史上留下的豐功偉業,老闆也自豪的分享在台灣每個禮拜三辦講座達到一千多場的獨立書店其實不多,洪雅書房是少數的堅持者。平常不只有講座,假日也會有文化走讀,甚至到學校講故事。至於擺放在店裡的故事箱由投入工作坊的年輕人共同製作,透過對老職人的認識與故事編寫所製作的故事箱。也邀請雲林故事館的老師前來協助教學(其他也有邀請插畫家、劇本導演等等),藉著一篇篇故事以及與雲林故事館合作,培養了一群願意投入說故事行列的年輕人,為閱讀文化的宣揚再添新血。
「過去覺得書店是教育人的場所,但其實是互相學習的地方,沒有誰教育誰,反而是這些朋友來交流的過程才增長了一些知識。」思維上的轉變讓余國信茅塞頓開,開始與來聽講座的訪客交流與互動,萍水相逢的顧客開始分享家常。這幾年因為小孩的出生,不只讓余國信談起了爸爸經,書店的擺放也做出改動,豐富的文史哲類別書籍多了繪本,有種衝突的美感。人與人的連結讓經營二十年的書房更貼近地方,開始向下扎根。
破曉前的夜晚
網路時代的興起,讓原本在實體店面的顧客投向了網路的懷抱,消費模式的轉變對實體書業的生存環境更加的不友善,不只如此,79折跟滿千折百的活動如最後一根稻草,將實體書業推向絞刑臺。「出版商把價格訂高再送去網路書店打折,這樣大家以後去網路買就好了,而且少了人與人間的交流也讓這世界變得更冷漠。」一針見血道破了現在實體書業的困境,余國信強調要怎麼讓大家去逛實體店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否則不只書業界,其他產業的店面也會被網路打垮。
不僅是書業,台語文化的沒落讓致力於推動地方文化保存及延續的余國信心急如焚「台語不是一個禮拜一堂兩堂的課程就能救起來的,英語大家從小學學到大學也沒有變好,因為講的人不多。」「如何生活化的使用,從學校老師開頭帶領學生說台語,再將這個風氣慢慢擴大到社會,絕對不是一堂台語課就可以速成。」畢竟擁抱大樹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
台灣圖書室已故的創辦人張宏榮醫師對余國信的影響甚深,他也分享了過去與張醫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對地方文化的熱愛,讓背景不同的兩人成為忘年之交「一個城市需要創造精神、心靈跟民族的支柱,當這種機制或空間越來越多,是一個城市的福氣,以前有很多這種空間,那個時代很幸福。」余國信懷念的說,話裡話外皆是對張醫師的思念。他堅信著開書店可以做的不只是賣書,也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文化氣味、帶動文化活動,串連地方的力量,呈現更有意思的地方風景,正如他二十年來如一日,對嘉義這片土地和地方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