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是由一群在地⻘年組成的劇團。在簡介中提及的「阮」,意指一群人完成一件事,他們以「做嘉義人的劇團」為目標,保留臺灣文學,透過戲劇結合在地⺠俗文化、語言等等,將嘉義從古至今所擁有的樣貌發揚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阮劇團透過藝術讓人有不同感受,縮短城鄉差距,也讓嘉義的未來更加耀眼。讓我們透過阮劇團編劇吳明倫的眼中認識阮劇團吧!
與「嘉」之情
吳明倫,土生土長嘉義人,興大外文系畢業,臺大戲劇所碩士。現任阮劇團編劇。
嘉義對於吳明倫來說,是身為「嘉義人」最自豪的。在一字一句的話語當中,有關於嘉義的一切,看似平穩,內心卻對嘉義有種強烈的愛與寄託,就像吳明倫不是本身就「懂」嘉義,而是因為阮劇團。在阮劇團的訓練,吳明倫開始在「嘉義」這個生長地以實際田野調查,從而對嘉義更熟悉、認識。
阮劇團之連結
吳明倫是戲劇出身,自 2012 年開始與阮劇團合作,參與第一場舞台劇以後,與阮劇團合作愉快,正式加入阮劇團,也正式開啟對戲劇的嚮往與熱情。
吳明倫提及了「嘉義意識」,大概是身為台灣人的範圍,不會特別去說自己是嘉義人。阮劇團特別強調自身是在地劇團,吳明倫才開始覺得跟在地的連結要更強烈,跟在地的朋友們有更多的交流,又或者說戲劇的題材須以在地的人、事物為主。
採訪的過程中吳明倫,露出淺淺的微笑,她說到,「身為編劇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準時交稿,其他都是可以訓練的」。從中透露出身為編劇的關鍵,或許準時交稿對於吳明倫來說就是一大挑戰。
戲劇銜接著演員與觀眾的連結,「被看見」、「發著光」、「共鳴」,是不虧待演員的每一份熱情,觀眾所有看得見的驚艷,都曾被平庸歷練。
編劇的角度
文字是戲劇的紀錄,以劇本為例,只要有文字,觀眾是可以有想像空間的。影像保留不會是「全然必要」的事,吳明倫提及劇場的特色之一,本來就是一種朝生暮死的,是存在一瞬間的。現場的戲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吸引我們和觀眾,喜歡劇場或者喜歡做劇場本來就不是在乎永恆這件事,被做成影像反而變難看了。影像是希望讓沒有機會看到現場的人看到,例如:公視表演聽,是由更專業的人員來拍攝,人員也不會是當天才來,而是會有很多的提前準備,鏡頭要切到哪裡去等等,最主要也不是為了被拍攝而演出。
從事戲劇
興趣是在摸索中漸漸浮現的,吳明倫提到,曾經是讀外文的她,也是因為喜歡寫東西,才有機會接觸到劇本。接觸過後覺得她自己也可以試試看,其他的領域也已經嘗試過,但發現些劇本好像蠻有趣的,有些覺得比較能夠掌握的東西開始去寫,然後有得一些獎,後來有被實際演出當然就有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吳明倫說到,編劇可能在台灣還不會是一個一般人可以長期從事的職業,聯想到生活中的金錢階級,通常人們都會希望自己有一天走到金字塔頂端。阮劇團留不太著人才,吳明倫提及,能夠繼續留在劇場的原因是因為阮劇團是一個很「奇怪」的劇團,它是有想要養員工,一般的劇團都是三五個人,有時候一兩個人,阮劇團願意養編劇,所以才會想繼續待在阮劇團,這個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吳明倫提及,時間是最重要的,準備時間越長當然劇本會寫得越好,越過得了心裡的「門檻」。有時候它可能就是一個極限,工作期只有一、兩個月,就要把東西完成,馬上就要演出了。依賴構想是好的,但劇本同樣很依賴編劇,如何把一個完美的劇本寫出來?理想是兩年,有更多時間做功課,更多細節去做田野調查,想要什麼場景可以去求證,這些都能讓演出更有說服力的。閱讀,因為很多事情,已經是過去的,要田野調查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做到,書籍有很多前人做的研究拾人牙慧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還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個月全部讀完還要消化和整理,所以希望是有充分時間做準備的,才能讓整個戲劇的展現更加出色,也是成就阮劇團的關鍵。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戲劇記載著人的一生,是生活、時代和故事的縮影。戲劇擁有世上的光彩,悄悄發揚於每個角落。讓我們跟著編劇的帶領認識阮劇團和戲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