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返鄉
泰成中藥行老闆—許開興先生原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護理師,為了照顧年邁雙親,在十多年前回到從小生長的家鄉—大林,一肩扛起了經營中藥老舖的責任。
由於早期大家用藥普遍以中藥為主,因此許開興老闆幼年經常與中藥材為伍,幫忙做一些抓藥、秤藥材等簡單的工作,所以對於中藥知識並不陌生,也有一定的興趣,但明白若想要學醫,就必須對西醫有一些相關的知識,因而選擇護理系就讀,同時透過補習準備中醫師特考,期盼能將中西醫療的優點進行串聯與融合。在實習期間,他看見許多長輩臥病在床,卻無人照顧而感到十分不捨,便想起家中年事漸長的父母親,因而毅然決然返鄉接手中藥行,成為第三代掌門人,以便就近照顧雙親。
轉型
面對逐漸式微的中藥文化,過去以當歸起家而有「當歸樓」美稱的泰成中藥行榮景不再,曾為鄰里活動中心的中藥行,隨著健保的普及人潮逐漸流失,第三代掌門人—許開興先生因而開啟了中藥行的轉型計畫。
「泰」不同的大林風貌
返鄉後,過去曾為嘉義首富之區的大林不再如記憶中繁榮,因部隊營區和糖廠而熱鬧的鄉鎮,隨著錯過工業化、糖廠停產與兵役轉型,人口逐漸外流,大環境也跟著沒落,加上民國 84 年健保的施行,更對中藥這樣的傳統產業帶來極大的衝擊,仍需自費的中藥產業人潮逐漸地被分散至診所、醫院,形成「老顧客凋零,新顧客進不來」的現象,不免讓老闆心中增添了幾分慌張,故以「拓展年輕人市場」為目標開啟了轉型計畫。
「成」長轉型「藥」創新
首先,過去因醫療隱私問題中藥行多開在巷子內,而位於市場巷弄內的泰成藥行原先是具有極佳的地理優勢,但隨著年輕人少走入傳統市場後卻成了發展的阻礙,於是「如何拓展客源」成了中藥行的首要任務。老闆選擇先將原先設立在馬路邊的倉庫打造成新店面,並重新裝潢使店內變得明亮增加顧客停留意願與消費的可能性;接著順應現代人所追求方便、快速等特性,改變以往需煎煮三小時的藥方,推出即飲包;也考慮到文創商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開始注重商品包裝的精緻度,以上種種改變,讓顧客能在不更動原先生活方式下,也能兼顧養生。值得學習的是,在轉型與創新的舉動下,中藥行的傳統依舊保留完整,也沒有淘汰舊有的營業模式,而是透過增加產品的多元性,希望能夠擴大店內的消費族群。
面對不同階段的挑戰,許開興老闆並沒有抗拒、逃避,反而選擇努力將在上一個身分學到的東西,運用於下一個身分當中,並善用每個領域中學習的成果。從原先的護理師身分轉換到中藥行老闆時,便能將護理師階段的訓練及知識派上用場,把中藥的名詞套入民眾普遍瞭解較多的西醫概念中,使中醫的治療方式也能簡單地被大眾了解,同時向民眾進行衛教,傳達正確的醫療觀念。後來在大林漫慢遊中擔任的解說員,除了運用自身的專業讓中醫知識能被更多人了解外,也將「泰成中藥行」打造成另類的景點,對於家鄉增添了更多認識,萌生更深的羈絆。
「行」走大林 — 漫慢遊小旅行
雖無法將大林的美好囊括在3小時內,但期盼小旅行能成為旅客再訪大林的契機,因而以「1萬個客人來10次,而不是10萬個客人來1次」為期許的小旅行就此展開。
一群返鄉青年看見地區與傳統產業逐漸沒落,不捨之餘也明白勢必要做出改變與創新,於是大林漫慢遊的計畫就此誕生,成為大家推廣產業與大林的管道,而許開興老闆秉持著希望更多人瞭解中藥產業的初衷,在初期便加入小旅行的行列,向遊客介紹中藥器具、歷史背景等。後來隨著人潮湧入,小旅行的導覽內容也開始融合景點與特色產業,希望除了特定產業之外,更能提升大家對於大林當地的興趣與熱愛。「雖然短期內看似是一個沒有經濟效益的活動,但長期而言我們得到的是顧客的回饋、信任感,甚至是像朋友的關係。」記憶中,曾經有一個客人引進泰成藥行的人蔘雞湯進行販賣,剛好旅遊節目《愛玩客》到該店採訪後,對人蔘產品印象深刻,他們便將節目組推薦到泰成中藥行,因此意外地促成一次節目與廣告的曝光機會。縱使已有長達十年解說經驗,許開興老闆仍抱持著「每個人都是第一個客人」的態度,並沒有對此感到疲乏,相信能與每個旅客迥異的反應擦撞出不同的火花,所以總能在介紹中蘊藏新的驚喜。小旅行就像是埋下大家心中的種子,引領著大林鎮與其舊有產業發芽、茁壯。
除此之外,為維持小旅行的完整度,確保導覽不會受天氣、器具的體積重量等因素影響,許老闆從早期僅在門口做器具的陳列解說,到今日在中藥行隔壁建立「開心乒乓館」展示中藥相關文物,讓大家不僅對於中藥的認識更加全面,也能親自體驗器具的使用,若有興趣也能報名 DIY 體驗課程。建築方面,從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藥行業出發,並連結當地老屋特色,保留了原有的花窗、天花板構造,加上家中保存的老電視、電扇打造成懷舊的空間,不但能讓有經歷相同生活的人們產生共鳴與熟悉的親切感,也能讓年輕人了解以往的生活場景,讓保留成為傳承。

創建共好未來
2016年獲得國際慢城協會的認證,「國際慢城」的頭銜,讓沒落的大林再次被報章雜誌刊載,然而這樣真的足夠嗎?
「要讓老產業繼續活下去,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完成。」縱使已有一群有熱忱的人致力於推廣大林,但仍待更多當地人的響應,共創嶄新的未來。
轉眼間,回鄉與大林小旅行都已有十幾年之久,與過往相比,現今的大林好似已繁榮許多,甚至在2016年獲得國際慢城協會的認證,沒落的大林因為「慢城」一詞與十多年的努力,再次找回媒體的曝光度,然而對於這樣的改變,許開興老闆卻認為只是重建繁榮的起點。
在地人對「慢城」一詞並不瞭解,雖然「慢」僅是對於原有生活步調的形容,民眾只需要透過友善的態度傳達給旅客,便能讓大家對於大林的人情味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因為沒有深層的認同,即使獲得慢城肯定,卻不足以成為巨大改變的轉機。「我希望大家喜歡這個地方,讓年輕人願意返鄉,創造一個三代同堂的美好。」許開興老闆說道,期望大家都能給予一臂之力,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大林,這個悠閒的小鎮,其實仍有許多空間都尚未被活化,等待著大家發掘。目前因為疫情,小旅行被迫中斷,期盼日後大家都能親自走訪大林,一同體驗居民的熱情、發現大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