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沒有正確解答,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理解及想像,去感受、去紀錄,留下現在、過去或未來。侯思齊利用影像及影像的空間去紀載這個時代,一個電子螢幕普及、一個虛擬與實際模糊的今日。
思索虛幻(擬)與真實的邊界
侯思齊對《全面啟動》中夢中夢的概念非常著迷,他思索:如果在虛幻的世界中做一件更虛幻的事究竟會使得虛幻變得真實或真實變得虛幻?侯思齊的個展名為《幻術中的螢幕》,在展覽中所使用到螢幕及空間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所見,但整個展覽卻營造出虛幻的感受,真實及虛擬間界線在哪裡?何種為虛擬?何者為真實?
人們試圖區分真實與虛擬,似乎隱含著兩者對立的假設,有人說虛擬是否僅是一個尚未被實現的真實?虛擬與數位是否又能劃上等號?若能劃上等號的話,電子產品盛行的今日我們似乎也無法切割出完全的真實與完全的虛幻。
侯思齊的作品探討框內(真實)框外(虛幻)的空間,及其中的間隙,這些間隙又是什麼?我們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對於間隙及空間的思考,使大眾激盪出不一樣的想像及思考。
關於螢幕這個載體
「上面可以出現影像的畫面就是廣義上的螢幕」。侯思齊把螢幕看作物件,影像則是包含整個空間,創作就是藉由這個物件去構成這個空間。其特殊之處在於他創作的影像只能在特殊的規格中播放,不能同時於各種裝置中播放,例如:創作出特定規格電視可播放的電視牆。這就是他影像創作的獨特性。
相對於創作本身的獨特性,創作所使用的螢幕卻是複製品,若沒有停產可以一直生產及複製,任何人都可以購買,但當螢幕停產時、新產品取代舊螢幕,隨著時間過去螢幕被淘汰,看似無限的複製品變得有限甚至可以說變得獨特,侯思齊也還在釐清如何去談一個好像複製品的獨特性。
創作是對於生活經驗的回應
侯思齊的影像及操作影像與空間操作在回應一個現代藝術,過去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先生將磁極放在電視兩旁,電視畫面會被磁極吸至兩側。侯思齊利用類似的手法創作,但使用不同的數位角度切入談其物質性。隨科技發展,今日一條線連螢幕,影像可以立即出現,是我們的日常,侯思齊就是以此為概念去創作。
侯思齊說大眾看影像的時候常只專注於影像的內容,常會忽略螢幕本體。在他的創作,「隱含著如果我們看不到這個東西本身,那我們看到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的提問,及對於影像某種程度的焦慮,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真實是什麼?
在作品《副本太陽》中,引人注目的綠色剪影,某種程度上是侯思齊在回應綠幕的概念,也是創作中發現的的空間,尚未被定義亦沒有正確解答,留給每個觀展者去思考及想像。
藝術之於大眾
藝術在大眾的心中或許有著難以理解的標籤,我們試圖想要理解藝術家所想表達的,卻常常無功而返,久而久之,藝術就變得遙不可及、艱深難以理解。
侯思齊認為藝術並非大眾所想像的如此晦澀。困住我們的也許是慣性思維中對於答案的追求,我們希望可以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藝術的主觀性、開放性、包容性使之不易有明確的答案,甚至連「藝術」一詞都相當難以被界定。
在他的創作中未曾給過觀展者一個明確的答案,所給予觀展者的是一個觀念及感受,侯思齊借他大學老師的話說:「一件好的作品也許就是讓觀眾想要創作」,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創作。
在過去或未來與藝術相逢的路口,或許我們可以選擇用心去拾起它給你的感受,去創作、去紀錄我們的時代,並期待下一次的重逢及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