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座位處太平洋上的島國,⼟地⾯積並不⼤,也鮮少⾃然資源,我們靠著來⾃各國的不同資源,其中也包含多來⾃東南亞地區的⼈⼒作為「補充性勞⼒」,降低⽣產上的成本,如同組積⽊般蓋起臺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城堡。近 30 年的時間,新住⺠、移⼯們的不斷加⼊,使社會更⾛向多元族群的組成,⽽臺灣⼈做好接受多元⽂化的準備了嗎?
「1095,」這不是個隨便的數字,更⾮無意義計算,壹千零九⼗五天的⽇⼦,代表著每位外籍移⼯三年間跨國的勇敢,與對未來期望的打拼;同時也是窒息的限時枷鎖,若沒有雇主願意協助延⻑聘僱⼯作,⼜或者在居留期滿前找到適宜的⼯作,便意味著得離開臺灣。
在創⽴「1095,⽂史⼯作室」前,官安妮與共同創辦的夥伴們,多來⾃歷史系的學習背景,接受社會⼈⽂⽅⾯的訓練,透過採訪、⽥野調查等⽅法,喜歡觀察著社會與⽣活其中的⼈們;⽽另⼀⽅⾯,2014年遠赴德國博物館實習的她,接觸到與移⼯議題相關的策展時,不禁開始反思,為何臺灣對於移⼯或新住⺠的關注⽐較⽚⾯且冷漠,多關注飲⾷、穿著或⾳樂等,對於東南亞⺠族於臺灣勞動下的⽂化延伸,多有匱乏。在種種的機緣與思考中,使她開始將注意⼒聚焦到移⼯與新住⺠的身上,好奇著他們在異鄉真實的⽣態與⼼聲,⼀⽅⾯協助他們精進中⽂,另⼀⾯是可以透過參與組織的活動,傳達勞動權益的掌握,以及如何透過申訴的⽅式捍衛⾃⼰。
⽬前「1095,⽂史⼯作室」的地點位在臺中市⽕⾞站附近的第⼀廣場,此地如今已是臺中移⼯與新住⺠們重要的⽣活據點。除了離⽕⾞站近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外,還可回朔⼤約 1995 ⾄ 2000 年時,附近百貨與商家接連⽕災及遷移,故在短短幾年內第⼀廣場已不再是臺中的核⼼地帶,開始沒落緊隨著房租下降,新住⺠因此能夠陸續進駐。爾後臺灣⼈與新住⺠⽼闆,也漸漸把客群放在移⼯的⾝上,不管是道地餐館、電⼦ 3C 販售⾏、娛樂場所,或宗教祈禱室等,都⼀應俱全,讓他們感受到此處的便利性,也容易得到同鄉⼈的協助。然⽽,許多臺灣⼈便在此處貼上「混亂」的標籤,認為這裡聚集太多移⼯,且多數建築外觀與內部設施⽼舊仍有安全疑慮,⽽不再靠近此地。但其實此處對他們說,也並⾮是最好的休閒娛樂場所,抱著與我們相同的疑慮。
現今⾛⼊各縣市的⼯業區,看看鄉下的稻⽥,瞧瞧海邊停靠的漁船,甚⾄是家庭⽇常⽣活的⼀員,我們都不難發現移⼯們的⾝影。他們多透過仲介的媒合,跨海來臺⼯作,賺取 2 到 3倍的⼯資,⼤的仲介公司多設⽴在都市,通常較能讓求職者在來到臺灣前受到完善的職前訓練,如:中⽂學習、⼯作技能的培訓與雇主的完善資訊等;另⼀⽅偏鄉地區則是多由地⽅⽜頭為鄉村⻘年的親朋友⼈接洽,雙⽅雖擁有⼀定的信任,但為求更加地順利,⽜通往往會隱藏攤灣產業的問題或畫⼤餅,使移⼯無法提前得知須具備的能⼒。⽽透過⽜頭介紹的移⼯們,其所負擔的仲介費還包含給予⽜頭的抽成,因此讓他們在來臺前,便注定背負起龐⼤的還錢重擔,故其實仲介公司的規模與正規性,也左右著移⼯來臺⼯作後的適應性。
如今臺灣的移⼯已超過 70 萬⼈,在臺灣⾯臨的缺⼯問題中,他們已是不可缺少的⼈⼒資源,但臺灣⼈與移⼯、新住⺠之間的交流卻仍消極。臺灣⼈認識移⼯的機會很少,幾乎只能透過社群媒體了解他們,但情況多為兩極,不是政策下的⽂化交流活動中,展現出煙花式的美好,便是透過社會事件的報導來了解他們。官安妮認為,在臺灣社會已經存在 30 多年的他們,⽐起臺灣⼈對他們的歧視,無感與漠不關⼼更是嚴峻的問題。然⽽值得關注的轉機是,近年「新⼆代」(新住⺠⼆代)的出現,作為混⾎兒的他們,也作為臺灣教育孕育的株苗,開始扎根在臺灣社會之中,如今的教師與學校,⾯臨著如何發展出多元⽂化的包容教材,於凸顯他們作為新⼆代的特殊象徵,或作為普通⼈平等對待之間做出衡量,加上 108課綱對於社會科地⽅探究實作的重視,這些都是影響著年輕世代的⼈們,能更容易看⾒他們的因素。
倘若換另⼀個⾓度來看移⼯對臺灣有何感想呢?據官安妮的觀察, 40 歲以上的移⼯們,多⾝擔⽗⺟的職位,賺錢多會是他們第⼀的選擇,所以⽐較沒什麼意願與臺灣⽂化互動;⽽ 20 到 30 歲的年輕移⼯,多是在⺟國沒有滿意的⼯作,⼜或者鄰居都出國⼯作的背景下來到臺灣,故相對地重視⾃⼰的需求,也願意接觸臺灣事物,與重視⾃⼰的⽣活品質,如:在休假⽇參與俱樂部、逛街消費,到臺灣各地旅遊等。但即便如此,每位移⼯的肩頭上,仍背負著家庭⾦援的重擔,由⼀開始先幫助⾃⼰親近的家⼈改善⽣活,擴及到整個家族對他們伸出需要⾦援的⼿,甚⾄連姪⼥的學費也要負責。來到臺灣⼯作的他們或許真的能改善經濟困境,但也伴隨著肩上扛著家族負重,⽇漸加重。然⽽這是否合理,因為親戚也是有賺錢能⼒的⼈,那⼜為何無法負責⾃⼰家庭的⽀出呢?官安妮對此也呼籲著來到臺灣⾟苦⼯作的每位移⼯,不仿思考⼀下⾃⼰⾎汗付出的界線在哪,或者是為了⾃⼰的什麼?往往跨海⼯作的移⼯⽗⺟們,都希望⾃⼰的孩⼦能不同於⾃⼰,留在國內發展,⽽拚命的⼯作,期待著⼦⼥、家⼈能⽤這些錢好好讀書與向上發展,但有些時候這份努⼒並⾮都有好的發酵,隔海⼯作的移⼯無法給出充⾜的陪伴,同時⾟酸著⼯資沒有更好的利⽤,⽽造成許多家庭的紛爭。
近年社會更關注於⼈的⾝⼼狀態,在⼯作壓⼒下往往會有⾝⼼疲憊之時,移⼯也有⼼理⽣病的時候。對於移⼯⽽⾔,他們較容易受到酒精或毒品的成癮問題,這也與他們多為⼈⼒勞動、⼯時⻑有密切關連,值夜班需要強烈的精神刺激,便使他們容易處在⾼⾵險的⼯作環境之中。過度的操勞與⽣活上的各種壓⼒,使許多移⼯⾝⼼疲乏,但臺灣⽬前對於⾝⼼科的醫療協助其實尚未完善且不夠廣闊,「⾝⼼的不舒服,就如同感冒⼀般,是需要看醫⽣的。」官安妮認為以⽬前狀況,雖無法⽴即讓他們接受⾝⼼科的專業療程,但仍得向他們提醒,要對⾃⼰的⾝⼼狀況抱有病識感,重視⾃⼰的健康。對此,1095,⽂史⼯作室也與地⽅合作提倡諮商的服務站,如在嘉義⺠雄七星藥局的「Listener 聽你說 / Lắng nghe bạn / Mendengarkan kata mu 」,免費提供給移⺠⼯、新⼆代的諮詢法律、⼼理、醫藥的問題平臺。
移⼯與新住⺠⼀樣都是⽣活在臺灣這⽚⼟地的⼈們,⽽與他們彼此的不瞭解甚⾄是誤解,都源於⽣疏與陌⽣,就讓我們藉著這次的年會,聆聽官安妮訴說的故事,閱讀專欄的深⼊內容,重新認識來到臺灣⽣活的朋友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