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故事,三種不同的哲理,卻都在說同一件事。
王妃靚,沒有教師資格,大學肄業,也不是原住民,卻步入了屏東大社部落,與許多距離學校遙遠的偏鄉原住民小朋友,成為他們的語言老師,攜手走在自學這條路上。
陪伴他,從不懂到懂。
自學,又稱為非典型實驗學校型態。在妃靚服務的大社部落中,會選擇自學的孩子,多是因為家裡距離學校遙遠等交通因素。
這種教育體制每年需要接受教育評鑑,以確保每個年級的孩子必須掌握多少個字,然而,母語是排灣話的孩子,卻需要接受「國語」的考試,當面對所謂教育領域的專業評鑑,質疑一個二年級孩子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時,身為家長、老師,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批評?
孩子的母親說,「我們的孩子不懂不是因為我們放任他這樣不懂,也不是因為我們剝奪他的受教權,反而是因為我們愛他,我們知道一個人從懂到不懂之間其實是包含各種複雜的情緒,而且每個人的學習節奏不一樣,我們願意等他,我們願意等他懂。」
禮刀與成年禮
國小原本計畫在六年級畢業典禮中,為這群畢業生們配戴象徵成年禮的禮刀,然而,有個父親原本不認為小學畢業之後就值得佩帶禮刀,為此與學校爭執許久,卻在當天畢業典禮場合中看見一些孩子被叫上台時的介紹──「六年某班某某某,榮獲全國鋼琴大賽亞軍」、「六年某班某某某,榮獲全國田徑大賽冠軍」,而他的孩子在家自學的緣故,未曾參加這些比賽,父親心疼的是「他(孩子)為何要在人生這麼重要的場合接受這樣子的價值觀的評鑑」,心情複雜的他,站上台親手為孩子戴上禮刀。
最終,他為他的孩子辦了屬於他的成年禮,獨自一人跋山涉水修水路。身在偏遠山區,只要一戶人家缺水,將代表著全村都將缺水。他的孩子走在毒蛇猛獸棲身的山路,學會野外求生,通過考驗才算是從部落中畢業了,也才有資格擁有屬於他的禮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外地遊客忽然抓住一個一年級的小男生,問了他「哦?你在家裡讀書喔?那阿姨考你!」「五個男生加兩個女生,這樣全部有幾個人呢?」小男孩本來在旁邊玩耍,忽然被拉到人群正中間,愣在原地泫然欲泣。
在一旁的哥哥,不慌不忙地放下手上的工作。哥哥朝著阿姨說,「阿姨,他不是不會,而是還沒學到。而且,我們會蓋房子喔,你會嗎?不會沒關係,我教你,一定把你教到會!」
來自外在的評價隨著我們成長如雪花飛來,當我們擁有的身分越來越多,似乎就代表著我們應該要會的事情越來越多。如何讓自己不怕不知道其實是有個很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你必須非常明確的知道你會什麼。就像這個孩子很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專長,他面對外人看似玩笑的捉弄,以對自身的了解巧言妙語的回覆了「我把你教到會!」
當我們把孩子當成大人,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煩而讓他們學會了自理生活,甚至當當我們看著一個孩子拿著比自己高的鋤頭時,事實上他們可能都比我們還要熟悉這些工具。拉出想像的那條線,即使我們還有很多不懂不會的地方,透過妃靚的演講,我們踏出了那不懂到懂的步伐,別怕自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