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典型的人口外流城市,在40年間人口只增加了兩萬人,從小出生在嘉義,在外求學畢業後,毅然而然回到嘉義的建築師陳世岸,在TEDxChungChengU水與魚年會的演說中,描述了回「嘉」16年來,從返鄉青年變成返鄉中年的心路歷程。
「一件商品,在工場裡設使不合格,還可以改裝再製,一旦搬到市場上,若是不能合用,不稱顧客的意思,就只有永遠被遺棄了。當我在學校畢業是懷抱著怕這被遺棄的心情,很不自安地回到故鄉去。」-賴和,〈歸家〉,1932
「該回嘉義了。」陳世岸說,簡單的起心動念,讓他不選擇更多機運的大城市,當完兵後就回到了嘉義,當然,面對較少資源的嘉義,「身為建築師的我,真的是被嘉義需要的嗎?」陳世岸惶恐地想,最後,因為對嘉義毫無想像,回到嘉義後像是隔著一層東西在看待嘉義。許多人因為受不了稀少的資源而離開,對於人口外流的嘉義市來說,離開,比留下來簡單的多。陳世岸也常問自己,為什麼要回來?
於是,陳世岸開始觀察嘉義,在一次機會下,他和友人一同進入嘉義舊監獄,在平時,只能看到監獄高高的圍牆,當監獄即將被拆除時,反而讓一般人能直接進入,它不再單純只是個關押犯人的地方,陳世岸開始對這個空間有了想像,進而希望監獄被保留下來,藉保留舊監獄的機會,陳世岸和朋友合作,畫下了第一張嘉義市民間版文化地圖,告訴市民留下舊監獄是有價值的,幸運的是,嘉義舊監獄成功被保存。
這帶給陳世岸很大的啟發,如果監獄這種平常無人了解的地方都被留下來了,那到底嘉義市還有什麼是沒價值的?於是又找到了一尊位在嘉義公園角落的尿尿小童,陳世岸和朋友開始徵求這尊尿尿小童的故事,有一天,一位老先生帶著一張照片踏進他們的辦公室,這是一張1939年的照片,裡面是老先生的父親在新年時穿正裝和尿尿小童合影,陳世岸非常震撼,那尊小雕像,和以前嘉義市民的關係,似乎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
進一步的,陳世岸又發現嘉義郡役所即將被拆除,他們透過競選,將郡役所登記為市長候選人,拜見了當時每一位的市長參選人,提交陳情書,但郡役所還是被拆除了,這也催生了第一本嘉義市民間獨立發行的文化刊物「慢漫刊」,透過文化刊物,將嘉義市裡各個充滿故事的空間記錄下來。
這十六年來的經歷,讓陳世岸對嘉義有了不同的想像,嘉義對他而言不再只是個意象,而是擁有了自己的輪廓,充滿了表情。「返鄉從不是件浪漫的事情。」陳世岸說「把自己種下去,感受你所在的那塊土地最真實的那個面貌。」無論身處的所在是不是自己家鄉,花心思感受,給一個機會,讓自己不再是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