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城市在拉力大於推力之下,人口越來越多,而相對的鄉村人口不斷外流、平均年齡也不斷上升,嘉義大林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林曾是嘉義縣最繁榮、富有的小鎮,可是在產業轉型、工作機會減少的情況下,人口大量外移, 讓大林漸漸沒落、凋零。然而近十年,年輕人的在地意識漸漸覺醒,有越來越多青年選擇返鄉,不管是務農或從事傳統產業的創新與再造,他們的回歸都使在地人有更大的勇氣帶動自己家鄉的發展。
在地意識的覺醒—青年返鄉
「希望做為年輕人的示範,只要你願意堅持,「返鄉」這項艱難挑戰可以讓我們在陪伴家人的同時,仍保有好的發展前景。」
莆林庄的老闆便是青年返鄉的例子之一。原本在北京工作的他,發現大林人口流失情況加劇,傳統文化逐漸消逝,且在考量到家鄉年邁父母與小孩的學習環境後,老闆下定決心返鄉,然而親朋好友的勸阻、生計的壓力成了左右老闆的原因,老闆也不斷的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能夠用什麼方式改變家鄉的現況呢?」第一個出現在腦中的便是食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用食物與當地人溝通是快速且具有高接受度的方式。做餐飲的話,特色是必要的!如果想要藉由食物為家鄉帶來新氣象,改良既有的小吃並具有吸引力的難度太高了,所以老闆決定將肉夾饃,這種少見的產品從中國帶回臺灣,於是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以擺攤方式累積客源後,最終在 2019 年設立一間賣肉夾饃以及茴香水餃的店家,也相信只要繼續努力再帶入一些新產品、文創的元素,會更加吸引人。
莆林庄命名
當初命名「莆林庄」是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大林的舊地名「大莆林」,是希望藉由大莆林這個名稱喚起大家對於大林老故事的好奇心和認知。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裡,學習放慢腳步、感受生命,同時了解歷史等地方過往。
肉夾饃
老闆認為文化上,臺灣和肉夾饃在歷史上也是有幾分淵源在的。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有肉夾饃的原形出現,至明朝後中國人渡過黑水溝來臺,才將肉夾饃這種美食傳到臺灣,因此形成臺灣小吃—刈包的雛形,也就是說肉夾饃是刈包的老祖先;而在 1998 年時,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指定要品嚐當年慈禧百品之一的肉夾饃,食後大為讚賞,此後肉夾饃揚名海內外,且肉夾饃這種麵包夾肉的概念先於西方漢堡,海外媒體甚至給肉夾饃「中國漢堡」的美名,而在中國當地,肉夾饃也早已被列為歷史文化遺產。
茴香水餃
茴香水餃,一款屬於北方人的食物,且「茴香」音同「回鄉」,回到家鄉,象徵著老闆創業的初衷,也鼓勵其他年輕人一起加入這個行列!茴香水餃是北京料理之一,身為北京人的老闆娘,想家時便會做些家常菜,讓老板也決定將這些中國北方美食當作店內主力商品。
市場定位
「莆林庄不再只是一個吃飯的地方!」
大林身為國際慢城,老闆卻發現在地很少有可以讓人坐下來放鬆、聊天、讀書、工作的店家,當初設立莆林庄是希望大家可以用悠閒、享受的心情來到這間店。老闆的初衷是想要帶給大家複合式的感受:店內擺設的文物、畫作、大林奇幻地圖等都能給顧客參觀並藉此了解大林在地特色;若想要一個人靜一靜、讀讀書也是可以的!總之,莆林庄不只是一個吃飯的地方!
莆林庄故事繪本
走入莆林庄,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幅Q版大林地圖;打開菜單,也會看到一樣的圖片出現,究竟是什麼樣的畫作,成了店內的特色呢?看似俏皮可愛的圖案,實則藏了多少小細節等著我們去發現其箇中滋味呢?
莆林庄中有一張大林地圖,與普通地圖不同的是上面有許許多多插圖,背後也暗藏了許多想傳達給大家的理念,而那些插圖是老闆將搜集史料、訪問耆老與鄉野調查後得到的資訊加入自己的想像力所得到的成果,為歷史事實增添了趣味。同一幅畫,用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可以吸引喜歡歷史、動漫或奇幻故事的人來認識大林。
「傳說中大林某一個魚池裡面有魚精,在過去大家不論風吹雨打都會去那邊釣魚。」長大後,老闆反思過去的回憶:「當初到底是人釣魚還是魚釣人呢?」;而現今的社會,到底是我們玩手機還是我們被手機控制呢?藉由這幅畫與其背後故事,老闆想告訴大家:「我們常常長時間投注在某件事情上,然而這些事情真的值得我們投注那麼多的時間嗎?平時為什麼要投注時間在相對沒意義的事情上,反而遺忘那些更需要被關注的事?」
大林在返鄉青年的努力下,已經有些成果,大林慢慢遊、萬國戲院、大林糖廠、林青霞的明星樹(老茄苳樹)、諸羅樹蛙都成了大林特有的觀光特色,然而在閒置空間的處理上,老闆希望可以活化閒置建築,解決大家生活上的問題,並且帶動經濟發展。老闆也建議:「學生們如果要在大林進行社區改造或活化等專題時,可以針對此部分探討。」「對症下藥」才有實際應用的可能,否則很多提議可能窒礙難行。也希望公部門和民眾可以一起努力,帶給大家更便利的生活環境。
目前因為受到疫情影響,蒲林庄處於停業狀態,希望疫情過後,能與其他在地商家繼續利用各自店內特色吸引遊客,讓大家能夠真正認識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