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蓬勃發展,大家對於人工智慧(AI)一詞肯定不陌生,但其實早在希臘神話就出現人造人與機器人的概念,人們對機器智慧化的期望一直存在於人類歷史中,隨著時間的演變,AI 的應用早已不限於機器人,不僅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各行各業透過人工智慧減少了人力的需求,卻也帶來了失業的問題。AI 在現今社會遍地開花之餘,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在這股巨大的浪潮下,是應該欣然接受並擁抱,抑或是排斥到底?不管答案是什麼,都不能忽視,反而應以平常心來面對,了解有關「科技融入生活」的課題。
AI發展的要素
Beseye 執行長涂正翰(Shaq),踏入AI領域已有8個年頭,對於產業的前景及發展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被問到對於「人工智慧機器人是否會出現」的看法,Shaq表示:「樂觀其成,且總有一天一定會發生。」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Shaq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他也提到,人們本來就是抗拒改變的動物,每一個時代要轉型或變化時,一定會需要花些時間讓人們習慣它。
時間必然是 AI 發展的基礎,但在這個前提下,至少還需達成2個要素。首先是價格的問題,若 AI 產品定價太高,難免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這就違背了科技融入生活的宗旨,Shaq也以自家公司安全攝影機為例:「安全應該是人們的基礎需求,不應該是只有有錢人才能取得的事情。」
再來則是技術層面的進步,AI的技術發展必須是全面性並能被運用在不同產業,若侷限性太強,覆蓋率不足,讓AI隨手可得的願景終究只是紙上談兵。Shaq深信當這些問題逐一被克服,AI與人類共存的未來將不只存在於科幻小說或電影裡,而是能達成真正的科技融入生活。
AI落地前的硬著陸
AI的疑慮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就像一把雙面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切開了人們對於AI的疑慮及不信任,人工智慧在進步的同時會不會失控?例如侵犯隱私權或洩漏個資、影響公共安全、甚至演變成政府或私人財團控制人民的工具,人工智慧該如何規範也引起了廣大的討論。
在探討可能涉及的問題與規範時,Shaq 認為核心的關鍵點是人工智慧對人類自主權的侵犯。誠如前陣子Deepfake換臉事件,透過深度學習,將你沒有說過的話、沒有做過的事強壓在你身上,這不僅是對人類自主權的侵害,亦是對人類本質的一大挑戰。
馬克思曾提出「異化」概念,批判工業社會中,人越來越脫離自己的本質,能夠掌控的事物越來越少。工業革命從1.0到4.0,每一次的進展,都會產生新的社會問題、挑戰人性的尊嚴,但說到底,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即使我們設置各式各樣的法規來防範,但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相關的犯罪問題依舊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或許唯有人們回歸理性,建構一個理性的思考框架,在這框架下發展 AI 才是唯一的解方。
AI帶來的經濟衝擊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過在未來5到10年內,將有許多工作機會被AI取代,甚至只有5到10%掌握科技者的薪水會非常高,其餘9成就業人口薪資則會變很低,不只傳統產業、服飾業,也擴及金融業或律師等專門職業,從基層到高階的工作都有可能被取代。針對AI會造成社會大規模失業的論點,Shaq坦言:「AI應該是用來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我們不想花時間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用來取代問題,因為有些工作是我們喜歡也希望一直做下去的。」
綜觀歷史,從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工業1.0至4.0,人們都有這樣的疑慮,而事實上,科技會幫人類節省許多時間,使生產力提高,物價下降,消費需求提升,科技帶來的並不只是取代,更多的是轉型或是創造新的工作。
迎接AI遍地開花的社會
AI的應用雖然帶來許多新問題,但綜觀過往人類的科技發展,也是不斷發生新的問題、同時不斷適應與提出解決方法的過程。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或有標準答案,大部分情況是價值選擇的問題。科技可以帶來助益,也會有隱憂,權衡利弊得失後,有時候必須暫時停下來,調整腳步再出發。
長遠來說,或許未來AI不僅會變成人,更有可能變成神,就像科技不只來自於人性,更可能回過頭來重新形塑人性,慶幸的是,在AI徹底改變人類世界之前,我們仍有時間重新檢討或建立相對應的法律或制度,科技是漸進且不可逆的,既然如此,學著適應並融入或許才是唯一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