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風采到文創新氣象
嘉義,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自 17 世紀便有荷蘭人進駐,留下嘉義最古老的古蹟——紅毛井,為嘉義的歷史揭開序幕。隨後明鄭亦短暫駐足,往後清廷與日本更為嘉義帶來不同風采。舉凡遠眺嘉義有諸山羅列之感,故稱諸羅;因城牆外型似桃,得名桃城;康熙嘉獎義民抵禦林爽文之亂有功,易名嘉義。日治時期,嘉義特色愈加顯著,作為阿里山腳下木材加工集散地,享有木都美稱;陳澄波、林玉山用畫筆為嘉義撇上數抹色彩,榮獲畫都美譽。各式歷史發展奠定了今日迷人的嘉義小城風情。
約莫自 2020 年起,疫情逐步趨緩,嘉義美術館隨之成立,台灣設計展與文化博覽會也紛至沓來,為嘉義迎來一股新氣象。各式咖啡小店在街巷內林立,市集活動也此起彼落,嘉義吹起一陣名為「文創」的風,過往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相互交織,帶給世人有別於以往火雞肉飯與阿里山的全新印象。隨著嘉義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有志青年人才回流,平凡製作順勢而生。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是個嘉義囝仔,北上求學時接觸編輯、媒體產業。畢業後於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直至他憶起自己之於嘉義的關聯,察覺自己想為家鄉有所貢獻,於是幾經思索後返嘉創業。
小城的迷人之處:創意、轉變與咖啡
銘彰說到:「小時候就覺得嘉義是有故事的地方,但以前說不出所以然,在我重新回到嘉義後,發現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是造就嘉義發展的養分,而時人對於地方的思考與關懷,隱約影響我們今日如何看待嘉義,或這座城市的性格。」正是這般迷人的小城故事,使銘彰在 2021 年以「剛剛好的城市」參與台灣設計展,他坦言:「嘉義開始被大家看到,大家意識到創意、設計可以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能量。看到這些改變逐漸發生,我以珍惜、感謝的心態參與改變的過程。這座城市正在改變,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留在這座城市,能夠自在表達所愛之物,或接觸有興趣的事物,實在難得!」
當問起銘彰返鄉的原因,他笑著說:「很大一部份是我的身體叫我回去嘉義,因為我就是屬於嘉義的。」由於嘉義是他兒時最熟悉的地方,相較於過去的地方企劃他有著不同的感觸,所以在參與台灣設計展期間,能輕易在記憶中找到珍貴或想分享的事情,而家鄉企劃也使他感受到地方上人與人的連結。同時,得以跟過去的自己對話,慢慢了解曾不懂的事情。他相信若回到嘉義運用擅長的編輯技巧及在媒體產業的歷練、人脈,與家鄉發展結合,將會感到很滿足。他說:「家鄉勾引力太強烈,當下感受到嘉義在急遽改變,設計展後很多人開始關注嘉義,設計導入這城市的治理跟運作,許多改變在發生。我就像父母害怕錯過小孩的成長階段,如果隔個三五年再回去,可能就會錯過嘉義轉變的黃金時期。我很希望可以參與這個轉變,因為我在乎這座城市,對它也有想像跟期許,這信念讓我狠狠地做了辭職返鄉的決定。」
談到咖啡廳時,銘彰也很有感觸,他認為咖啡廳在嘉義扮演社群的樞紐,提供休憩、談天的空間,讓訊息流通、人際交流發生,建構起小城中一個個社群,有別於台北、首爾等大城市的咖啡廳僅作為外帶咖啡的過渡站。其中值得令人細品的是他與國王蝴蝶咖啡的故事。高中那年在學長帶領下去了國王蝴蝶咖啡,裡頭播著激昂的音樂,牆上貼著照片與反核布條,當時的他只感新奇、隱約覺得是特別的地方。直到 2022 年返鄉執行小城咖啡實驗計畫,邀請國王蝴蝶咖啡提供意見。發現小時候看見的那位咖啡師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地萃取、沖煮咖啡,且仍在意這座城市的發展與咖啡廳在這座城市中扮演的角色。這給銘彰很大的激勵與能量,他開始反思自己是否能保有初心與熱情實踐理想,即便嘉義並非最多人關注的地方,但只要專注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便會有一群願意支持、交流的人。當然他與嘉義咖啡廳的故事遠不止於此,若你也渴望在洋溢著人情的咖啡廳留下記憶,不妨來嘉創造屬於你的故事!
平凡製作的不平凡
黃銘彰創立的平凡製作與旗下品牌「平凡嘉義」的社群網站,致力挖掘平凡事物,並以其中不平凡的魅力觸動人心,在「台灣設計展:剛剛好的城市」有極為亮眼的表現,榮獲 2022 金點設計獎。此外平凡製作亦獲得「Shopping Design 台灣設計 BEST100|New Power Discovering」及「 La Vie 創意力 100|年度 10 大風格創意團隊」兩個團隊獎項,認可了團隊的努力。不過銘彰對於這些外界給予的肯定有著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在設計專案時便要設定目標、溝通對象與預期效果,執行過程對團隊是否有意義,執行成果對受眾是否有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不過即便如此,他仍有印象最深刻的獎項——金點設計獎,雖然過去的工作經歷中曾獲得相同獎項,但 2022 年時他的團隊還未茁壯,不僅首次參與大型策展面臨諸多挑戰,又逢疫情衝擊,當時完全不抱著得獎的希望投稿,卻意外獲得了金點設計獎。且讓他動容的是,這次是以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作品獲獎,亦是團隊第一個獲得的獎項,更顯意義非凡。
除此之外,奠基於嘉義的平凡製作亦不排斥跟國際接觸,期待未來能讓嘉義被國際看見。《+1+1+1 》 vol.2 邀請的封面攝影師正是來自日本,拍攝過許多藝人與 Netflix《First Love 初戀》劇照的濱田英明。由於銘彰曾在《Big Issue》大誌雜誌從業,而雜誌社報導國外消息或跟國內外創作者合作,讓他有機會到國外交流或認識國外優秀的創作者,並了解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正是有這般思維才讓平凡製作的作品備受矚目。
《+1+1+1 》以新觀點發掘嘉義的多樣風貌
《+1+1+1 》 vol.2 博覽小城的日常百科(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
2022 年平凡製作以「體驗嘉義的 29 種方式」為題,出版《+1+1+1 》 vol.1 ,透過民俗、飲食、在地書寫三大方向,帶領讀者探索嘉義。因迴響熱烈,於 2023 年發行《+1+1+1》 vol.2 並以「博覽小城的百科日常」為名,接續前緣。此外,一書更探討了全新主題——生態環境,甚至有製作植物標本的教學步驟,讓讀者得以重新感受人與自然的連結。刊物內容為富有嘉義風情的生活方式,名稱中三個 +1 除了代表統整三大方向的軸線,更表現出嘉義不斷疊加的樣態。如歷史上荷治時期的紅毛井、日治時期的木造屋宇、戰後的步登公寓、現代建築等等,嘉義地景層層疊疊,最遠甚至可見山巒的樣貌。這般不斷新舊交疊是嘉義代表性的特色,因此透過「+1+1+1 = 嘉義式」這個方程式凸顯這座城市兼具自然人文、新舊樣貌的與眾不同與之處。
「城市公園野草學」作為《+1+1+1 》 vol.2 新加入的亮點之一,源自於銘彰很喜歡嘉義的公園,常在公園散步、看書、吃東西。他思索大家每天路過公園,是否有留意過公園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平凡製作希望大家發掘生活中平凡微小不被注意到但卻很重要的事物。正如我們不會駐足欣賞公園花草的美,但銘彰仍認為這些野花野草值得被認識與討論,他期盼透過新興議題對這座城市帶來擾動,打開大家的想像。他說:「嘉義太有立場去講這件事,因為我們是全台公園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城市裡面就擁有一座具百年歷史,有非常多熱帶經濟物種與母樹來源的嘉義樹木園。這是嘉義很寶貴的資產,過去很少人會用這角度認識嘉義,我在做的事就是創造論述嘉義的新觀點,讓在地人、外地人都能透過新的角度認識嘉義,這一直是我覺得很有趣的事情。」
團隊小巧卻創意無限,一路險阻仍不畏艱苦
至此,相信不少人覺得平凡製作勢必是個大團隊,有著各式經歷豐富的成員為嘉義盡心盡力。然而事實上僅由 6 人組成,包含創意總監、內容總監、兩位專案經理、專案執行、行政助理,令人佩服他們的辛勤與努力。團隊創立之初甚至只有銘彰一人,那時的他習慣單兵作業自由接案,直到回嘉後才決心成立固定團隊與空間。團隊成員過去多有與銘彰合作的經歷,內容總監便是銘彰大學時期在學生會新聞部的戰友,是團隊草創之期的核心人物;專案執行則曾是設計展場館志工,後來成為正職。當然,眾多龐大企劃絕非只有六人的辛勞,平凡製作擅長與外界合作,先前提到的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就是合作對象之一,而設計方面亦有對應團隊與其配合。
平凡製作創立至今已有兩年多,遇到不少困難,像是跳脫專業領域、難以建構台北與嘉義兩地的溝通網絡、製作刊物時聯繫不上受訪者凡此種種。編輯出身的銘彰,設計展時橫跨策展領域,最初並未感受到極具挑戰性,因為兩者有可類比之處,均是以統合者角色從無到有完成企劃,只不過一個是圖文整合,一個是多重維度的整合。直到參與策劃有事青年節、嘉義台語季,才發覺在活動策劃上經驗並不充足,不過銘彰仍嘗試挑戰新事物,難不倒他以不同途徑表達各種創意。另一部份則是由於團隊分散南北兩地所造成的交通障礙,起因於平凡製作不將自己歸類在純然的「地方創生」,而是以編輯為根本的創意公司,因此接案並無地域限制。不過基於情感仍會以嘉義的案子為優先,且只要能利用編輯、創意,讓團隊有所收穫的案子他們均不排斥,而不同城市給予他們的養分,更是平凡製作發想創意的關鍵因素。
至於聯絡不上受訪者乃受限籌備《+1+1+1 》 vol.1 之初名氣不足,但好在有許多本地人願意響應,且銘彰過去於雜誌業累積的人脈與信用亦使他找到合適人選;加上是執行嘉義市政府的案子,因此市府解決諸多問題,無疑是一大助力。值得一提的是,平凡製作從不因合適人選名氣遙不可及而卻步,反倒認為有機會邀請便值得嘗試,才讓《+1+1+1》展現出專屬於嘉義的活力與特質。
《Golden Hours:最好的老城時光》(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
論網路世代下的紙本雜誌
在這網路資訊飛速傳播的世代,平凡製作以策展、活動、社群、雜誌等方式做為推廣嘉義的媒介,兼具實物的溫度及網路的便捷。不過製作紙本雜誌出身的銘彰卻有很大的焦慮感,如今資訊紛雜,傳遞與接收特定訊息相對不易,鮮少人願意花時間細品經過整理的內容。銘彰認為正是在資訊紛亂的時代,更需要編輯或策展這樣不受演算法宰制的工作,將重要資訊篩選、整理出來,透過全新的方式傳遞給大家。紙本雜誌創造沉浸的閱讀環境,讓人得以完整地理解事物,而實物相較於網路無形資訊更顯珍藏價值與重量感,使紙本刊物、雜誌有了存在的意義。
平凡製作以多元管道作為傳播媒介,有鑑於不同訊息需透過不同方式傳遞到不同人身上,而思索是否存在更適切的溝通管道,便成為團隊的重要課題。他們並不會為了一味追求更多元、更酷炫的形式,刻意尋找新的傳播媒介,反倒有需求時才會多方嘗試,呈現出不汲汲營營的堅定心態。
平凡製作除了發行《+1+1+1 》,更有《Golden Hours:最好的老城時光》、《我們林口 LINKus》等刊物,娓娓道來台灣各縣市小眾的一面,讓更多人發掘其中的故事。雖未來無特別規劃要做哪些城市的內容,但只要能運用編輯、創意觸動人心,在這時代留下記憶,與地方產生連結,團隊皆願意嘗試。這亦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即「挖掘地方本質,從地方本質重新出發,以新視角詮釋。」平凡製作期望出版一本專屬於嘉義的刊物,有別於嘉義市政府出版的《+1+1+1 》,且一書是三項活動路線的總結,而非以編輯為出發點創作的刊物。平凡製作希望能自主發起一份刊物或打造城市專屬品牌,甚至做一本嘉義的地方誌,為這座城市留下記憶。
盼望未來能療癒人心、傳遞能量
嘉義是個適合生活的地方,能在高強度生活中找到出口,反映出人們未必需服膺傳統價值觀,追尋富庶、成功的生活樣態。因此在未來,平凡製作將嘗試更多能療癒人心的企劃,讓人感受療癒或提倡沒有非得怎麼樣不可的道理,以刊物或小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一個不服膺於主流,但能帶來能量且肯定大家生活意義的價值觀。
銘彰也接下了阮劇團的邀請,成為第 17、18 屆的嘉義縣草草戲劇節策展人,他說:「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帶草草轉大人!」一方面成為以專業策展為導向的戲劇節,讓大家進入草草戲劇節猶如經歷一個生命體驗或英雄旅程,體驗完後以有所感受與改變。另一方面,讓其不再只是嘉義的戲劇節,而是能讓全台灣或國際認識。有鑑於草草過去在嘉義深根,跟許多在地團隊協作,以嘉義草根的特質進行藝術展演,但參加者仍以在地群眾為主,希望未來能擴展群眾,讓這塊土地豐沛的能量被更多人看見。銘彰透露下一屆的主題是「以上與未滿」,17 歲是尷尬的年紀,16 以上 18 未滿,他想跟大家談談當代人心靈迷茫跟曖昧的狀態,但未必是戀愛上的曖昧,對大眾而言或許嘉義是異鄉以上家鄉未滿,對大學生而言抑或是兒童以上大人未滿。當代人時常處於一種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的狀態,但這樣的狀態絕非一人如此,他期盼藉由戲劇、藝術作品給大家能量,讓人了解處在這狀態的自己並不孤單。
第 16 屆草草戲劇節 (圖片提供|草草戲劇節)
小城的未來何去何從?
在過去,嘉義憑藉著充沛林木資源成為台灣第五大城市,文風達鼎盛而人文薈萃,可隨著禁伐令頒布與林場枯竭,逐漸卸下光環。然而,嘉義市區內仍有一座森林聳立,那便是六千多棟的木造建築,這些建築見證了林業與嘉義經濟的興衰,向世人訴說著小城百年來的點點滴滴,淺移默化成為這座城市的 DNA。而近年,古蹟保存意識高漲,加上新創思維湧入,轉變後的嘉義再次浮現世人眼中,成為一座獨具風情、不沉浮於世道的城市,用數百年的轉變肯定了嘉義的價值。或許這樣的嘉義價值,在未來會被更多如平凡製作般的團隊所謹守,用更多活力為這座屹立不搖的城市注入新生命,展現出嘉義蓬勃的文藝氣息與人情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