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嘉義市西區的巷弄深處,藏著一棟有百年歷史、充滿日治建築特色的老宅——「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木造的屋身搭配深色瓦片覆蓋的傾斜屋頂,低調內斂;屋外沒有招牌,散發一股靜謐的質感,讓人不由自主駐足欣賞,有著十足韻味。屋內陳列著來自台灣與世界各地的古物器皿,在等待一個新的主人為這些物品注入更多靈魂。對小彰和小芳兩夫婦來說,「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不只是一間商店,更是與人交流、分享台灣最純粹「美」的空間,而在這次的專訪中,我們將走進他們的世界,感受這些古物帶來的情感;感受那些藏在裂痕與缺角中的記憶與溫度;感受何謂「最原始的美」。
與老屋的巧遇:一場關於時間、美感與日常的對話
「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的主理人,小彰和小芳夫婦,不只擁有深厚的美術底蘊,更從年輕時便有熱愛收藏古物的習慣,也鍾愛老宅獨有的風味,「老房子完整保留了土地的情感,因為他是用最真實的,這個地方曾有過的『土』去建造的」他說。但對他們而言,老屋的尋覓從來不是刻意安排,而是在某個恰如其分的日子,遇見一棟待售的老屋,價格也剛好落在他們所能承擔的範圍。於是,這棟約莫35坪的空間變成了「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的起點。
走進「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時,一股幽靜的氛圍便迎面而來,彷彿將城市的喧囂隔絕在外。自然光靜靜灑落在室內每個角落,為空間增添一絲溫暖與柔和的氣息。整棟建築保留了最初的樣貌,歷經歲月雖顯斑駁,卻不減其獨有的風采與沉穩的韻味。而屋內陳列的物件也像是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不管是色澤溫潤的玻璃器皿、無法辨識年代的陶罐瓷器,或各式滿載歲月痕跡的古老家具,都為這座老屋注入濃厚的懷舊情感。
對於這棟老屋的修復,小芳老闆娘表示:「修復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美。」因此,所有修復都是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即便重新取材的過程因為原屋架構的不完整導致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小彰和小芳夫婦仍堅持要保留房子最真實的美,僅做了防震加固與重新上漆等細部微調,完美的保留了這棟屋子的原始樣貌與歲月痕跡。空間設計的部分,夫婦二人在進入這棟老屋後就決定要為這棟老屋增添一個新的「光景」入室,所以他們選用在地的土砌了一面土牆並加裝玻璃櫥窗,不但引入自然光線,更讓老屋中流動著滿滿生命力。他們不追求日式復古、也不模仿歐式古典,更不是雜貨風的堆疊。他們的目標,是讓這棟老屋回到「台灣自己的美感」。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質樸、不加修飾的簡潔,看似歷經滄桑,卻蘊含著台灣這片土壤中經年累月所展現出的深厚文化。


至於物品的陳列,小彰與小芳夫婦也是費盡了心思。在設計空間時,物件跟物件之間要有所搭配,他們不追求昂貴的堆疊,也不將所有老物一股腦地擺上,而是細細感受每件物品的材質、紋理與年代,讓它們在空間中彼此呼應,構築出和諧而獨特的視覺節奏。
物件無需解釋,感受比言語更真實
即使在這個潮流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仍有一些古舊的物件靜靜存在。它們未必造型奇特,也不見得價值高昂,或許只是簡單的一只瓷器,卻自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悄悄牽引住人心。「歲月會賦予東西美感,但不是所有老的東西都美。」美,不在於歲月與歷史的堆疊,而在於人與物之間真實而自然的連結。小彰和小芳夫婦追求的不是一個充滿歷史故事的器物,也不是特定國家的古物,更不是經手過多少豪門貴族,而是一種簡單卻深刻的「樸實的美」。
對於小彰和小芳夫婦而言,能吸引他們的物件絕對不是有著奇特的故事,而是在歷經歲月後產生「樸實的美」。不同國家間的貿易往來讓物件流傳於世界各地,當物件流傳了一段時間,人們就會開始為其編造故事,讓這個物件具有歷史意義,使人受故事感動而購買此物。漸漸的,人們開始只注重物件背後的故事,而不是物件本身,但我們往往忘了,它最初或許只是擺在市場一隅的尋常器皿,從一地移往另一地,僅僅是因為交換與販售的需求,而這些故事,僅是後人添加的情感投射,與物件本身其實無關。
古物的美,展現於歲月沖刷後產生的裂痕、破損,物件上的每一道痕跡都在訴說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讓我們了解不同時代最真實的樣貌,讓我們有機會走入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感受該地區最原始的美。

不只是古物,更是旅行的起點
東方美學的底蘊十分深厚,不僅體現在日本的家具與器物中,甚至連許多北歐設計都深受其影響。因此,小彰和小芳夫婦從不執著於蒐集特定國家的物件,而是用心感受每一個物件散發的獨特美感。正是這樣對美學的執著,他們能在不同物件中發掘深刻內涵,也讓這些物件帶領他們走入不同國家的文化脈絡,細細品味不同美學的風情。
訪談中,小芳老闆娘提到:有時候並不是刻意想去某個國家尋找物件,而是某樣物件悄悄牽引著她,讓她想更深入地走入那片土地。小芳老闆娘分享了一段特別的經歷,她曾在日本購入一只蓋盒,當時賣家告訴她這是來自中國的器物,但身為熟悉各地土胎質地的行家,她一摸便知道這絕非中國製的產品。雖然一時之間無法判斷究竟是哪個國家的器物,仍因喜愛蓋盒而將其帶回台灣。直到某天,她在故宮南院參觀「素可泰王朝」的展覽,意外發現展品中有一只蓋盒和家中的如出一轍。這場巧遇,便成了她前往素可泰的契機。那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場對「美」的追尋,也讓她在異國風景中,汲取了更多關於素可泰器物的知識。
不期而遇的美,是這些物件最吸引人的特質;而在與它們交織、互動間所生的奇妙緣分,也道盡古物收藏是一場場超越時空的對話。
讓古物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歲月幫器物上色
「我認為老件不是裝飾用或是等著增值,而是你要有想法去用它,透過你的生活跟生命去感受到它的力量。」對於小彰和小芳夫婦來說,古物不應該只是擺在一旁做裝飾,而是真真切切參與日常的生活器物。小芳老闆娘也提到曾拜訪過一位收藏家,發現對方家中有許多極為精緻的器物都靜靜地躺在紙箱或櫃子裡,保存得非常好,但這樣的行為卻令她十分不解。「器物」之所以為器物,是因為它們被使用過,承載了生活的痕跡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即便是如今陳列於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展品,也曾是某個時代、某個家庭中的生活器物。


因此,我們也應讓這些物件回到生活中,發揮它們真正的價值。毋須害怕使用或損壞,因為即使留下痕跡,那也是彼此互動的見證,是它在我們生命中刻下的一份情感。
建立在這樣的理念下,小彰和小芳夫婦家中也同樣選用他們在各地購買的古物作為家具以及日常用品,初衷是希望能為孩子打造一個完全無毒的環境,後來卻發現使用這些古物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雅致,孩子也對這些物品十分喜愛,因此,若需要收納的空間就會到店裡尋找合適的櫃子或器物,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讓店主兩人在經營選物店時可以從生活入手,找尋更多日常會用到的物件。
重新喚醒東方美學的溫潤與土地情懷
在老臺灣的民藝世界中,富含著許多兼具巧思與美感的生活器物。這些深植於日常生活的工藝品與民俗物件,曾經是人們與土地、時間和文化緊密連結的媒介,展現出對生活的理解與情感的積累。隨著時代演進與現代化的工業發展,這些曾陪伴無數家庭歲月的老物件,逐漸被塑膠製品與大規模工業製造品取代,也一步步地退出了年輕人的生活視野。民藝不只是凋零於市場,更是在日常感知中日漸式微。文化未被妥善傳承,生活美感也日益單一化,淪為快速更替的流行樣貌。
除此之外,現代人普遍對於「台灣」的土地連結不深,小芳老闆娘也坦言:「現行的教育制度很少談到東方美學的蘊底」,在缺乏美學教育和實際感受的情況下,很少有機會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台灣」這塊土地上所富含的文化情感與在地之美。這些深層且細緻的理解無法單靠教育達成,只能仰賴長時間觀察、個人內化以及自我感受的反覆歷練才能逐步體會。曾主修藝術領域的老闆娘表示,自己長年浸潤在各式藝術作品與展品中,透過生活經驗與個人感受,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今日的美感與品味。「這不是誰教得會的,是你自己要去提升。」她真切並肯定的想將這樣的想法帶給大眾。
然而,這些古物的價值從不在於「懷舊」或「復刻」,它們所承載的,是一種對工藝的尊重與對生活的態度,背後都映照出人們如何用雙手與心意,建構一個耐久且富有質感的生活世界。反之,老東西若僅止於形式,離開了「美」的本質,也終將淪為倉庫裡沉睡的舊物——即便保存得再完整,若無人理解其美學意涵,終究只是空殼。
物件之於生活,不該只是被展示的藝術品,而是一種既能觸動感官又能直擊人心的日常用品。美感不應只是風格的堆疊,而是一種深入日常的體驗,是對時間、材質與空間的敏銳感知。「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所追尋的,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復古風潮,而是一種更深層的生活美學——在選物、使用與保存的過程中,重新與自我、與環境、與歷史建立細膩的對話。透過這些物件重新學會慢下來,去感受一只茶杯的手感、一張椅子的呼吸、一扇窗花灑下的光影,並從中體會安靜、質樸卻深刻的愉悅。
物件,是通往美的橋梁,而美,是讓生活重新有感、有味、有溫度的起點。
對於古物,小彰與小芳夫婦有他們含蓄且溫潤的詮釋。他們以這棟百年老屋為媒,訴說著:古舊並不意味陳舊,而是保存了過往的痕跡,讓土地的情感沿著木樑、磚牆與裂痕,延綿在每個人的心中。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們得以直觀地觸摸到土壤與歲月的交融,喚醒對時間的敬畏、對在地文化的眷戀,也激起大眾對探索古物的好奇心。

未來,「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將繼續發掘生活中的各種器物,帶給大眾不同的美學體驗,以老屋為媒介,搭配他們獨到的眼光,展現對於美的追求。靜靜地傳遞東方美學的溫潤與深意,喚起人們對土地與生活的深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