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用手機寫下這篇講稿的第一句話,也就是這句話時,我人在高鐵臺北站東出口附近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已經坐在那裡啜泣落淚了整整一小時……我先問各位,當你看到一位失去雙腳的小女孩趴在地上,因失去雙腳而痛哭,你會怎麼做?你會怎麼想?」
長期抗戰的源頭是……
關於憂鬱症與蕭奕辰之間的對抗,就要從國中時候說起。在當時他就有臨床上的憂鬱傾向症狀出現,情緒不穩定,與家人相處的情況也不好,但由於在國中時期叛逆期的青少年也常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周遭的人也就沒有意識到可能有相關的病徵。蕭奕辰說:「我會『毫無原因、毫無理由』地覺得傷心、難過、痛苦,曠課的日子越來越多。」一直到後來狀況越來越不對勁,自己心裡崩潰的情況逐漸頻繁,經由醫生診斷後才得知罹患憂鬱症。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憂鬱症的刻板印象
蕭奕辰表示:在當時,他的周遭沒有任何人認為憂鬱症是疾病,就連他最親近的家人的想法也是如此。就算到了現在,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還是不認為憂鬱症是一種疾病。人類的情緒來自於大腦與各器官以及神經系統的巧妙運作,所謂的憂鬱症,即是與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所形成。但我們往往認為它是一種想法或是思考上的異常,或者是患者的心理素質不佳,因而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選擇鼓勵患者轉念、給予患者善意的建議、希望患者增加抗壓性等。這種強調「我是為你好」的善意,不僅無法鼓勵患者,還可能導致患者情緒失控、病況加重。對此情況,蕭奕辰也說:「請不要再說什麼「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之類的屁話,那讓重鬱症患者看到只會更想自殺。為什麼?因為自殺「可以」解決問題,對像是我這種的重鬱症患者而言,我們認為我們自己的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所以自殺當然可以解決問題,而且是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不要再叫患者轉念或者改變想法了。事實上,重鬱症患者就是因為「想盡辦法」換了不知道多少不同角度跟方式去思考,但是都「完全沒有任何屁用」,才會崩潰到自殘或自殺。」
憂鬱症,其實就跟一般疾病沒什麼兩樣
精神疾病的治療,其實就像我們平常感冒、胃痛、骨折一樣,找到相對應的器官,再予以治療,而精神疾病的起因最主要來自於大腦或者是神經系統,但即使如此,還是有相當多人對它持有偏見,並且認為像憂鬱症這樣的疾病不需要接受治療。事實上,精神疾病的治療過程尤為重要,非常需要依賴患者與治療者間的信任關係與契合度,患者願意透漏越多,治療的判斷就越準確。談到目前自己的病況,蕭奕辰表示:「醫師跟我聊不來,就換另一個醫師;藥吃了副作用太強又沒什麼效果的,就換另一種藥。我甚至還試著測量跟紀錄各種數據回報給我的醫師。因為病情「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外在的客觀人事物而發生轉變。」
切勿著急,同理與陪伴才重要
其實對於患者來說,身旁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但除了陪伴以外,也要注意不要去「強迫」患者,因為任何對於患者的強迫,對於患者來說,都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除非患者傷人或是自傷,否則對於目前仍拒絕就醫或是沒有病識感的患者,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待與陪伴而已。蕭弈辰也說:「患者想要尋求協助與治療的時候,他們自然會說。因此,請患者身邊的家屬親友們,慢慢地等待『對的人』出現。重鬱症的治療,是一條以年為基本單位來計算的漫漫長路。最後,我只能希望大家記得:陪伴、聆聽與支持,這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