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在社會上遇到多少不平等的對待、面對多少不堪的言語,但是當我們回到家,永遠都有那麼一隻狗──牠完全無條件的歡迎你,並且渴望見到你。」──戴更基
人與動物的相處之道,或許大家略知一二,但卻不知其中更深入的面向。「動物行為」正是這鮮為人知的面向之一,且在台灣是一門冷門的科學。實際上,它對於我們該如何與動物正確的相處有很大的幫助。動物行為專家戴醫師以「懲罰」寵物為例,引領我們思索:在與動物相處上,我們犯了甚麼錯誤、為甚麼需要了解動物行為,以此更進一步帶領我們了解與動物的相處之道。

從依賴到處罰:人與狗關係的轉變
小時候與狗相處的經驗,就像鑰匙般開啟了戴醫師通往動物行為研究的大門。「人類並不是因為狗的毛多、在冬天裡抱起來很溫暖很舒服才喜歡狗的。」戴醫師表示,人類是因為狗對人類的忠心、不離不棄,才喜歡上了狗。一萬兩千年前,狗開始進入村莊,與人類一起生活,久而久之,人和狗逐漸進入彼此的生活,也衍伸出牲畜守護犬、雪橇犬等等不同的狗。藉由替人類工作,狗能輕易地獲得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依賴人類的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建立了與人類的感情。
「狗是上天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戴醫師說。然而,對於現代人而言,要是狗有些破壞、搗蛋的行為產生,開始惹了麻煩,他們往往選擇對狗進行處罰。殊不知,處罰雖然能對狗產生短暫的嚇阻效果,卻也導致人與狗的關係產生嚴重的裂痕。事實上,處罰只會讓人類的心理好過一點,並非真正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在處罰後的瞬間,人類往往誤以為狗的問題已解決,然而,這麼做的結果只是不斷地創造更大痛苦在狗身上,而人類在心靈上也沒有變得更快樂。
處罰後,狗就不再調皮搗蛋了嗎?
「沒有消失代表無效。」戴醫師表示,處罰在狗身上所造成的成效,就如同我們曾經被老師、警察或是家長處罰的經歷一般,幾乎沒有任何一次是真正有效的。所謂的處罰,只是讓檯面上的東西到沉到檯面下,因而並不是一個好辦法。更明確的說,處罰只是一個能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的方法,因為在處罰的當下,人類會覺得自己至少做了些什麼,而這也是人在無能為力的時候,唯一能做的事。處罰雖然可能移除了人類心靈上的痛苦,卻讓狗成為了痛苦的承受方。
戴醫師接著舉例:當狗追車的時候,人類往往會拉住牠並且處罰牠,在那瞬間,狗不叫了,人類以為處罰奏效了,但實際上只成功了一半。人類所沒有意識到的是,狗只會知道人類的處罰對牠造成什麼影響,而不會明白牠做錯了什麼。很多時候,狗做的一切都是只是希望人類開心,然而在人類看來,大多不是如此。
重新思考人與狗的關係
人類為狗付出了他的一生,而人類雖然給予了狗生存必要食物和水,卻往往缺少了陪伴。因此,戴醫師請聽眾們思考──人類究竟為狗付出了什麼,值得牠用一生的時間陪伴我們人類呢?當災難來臨時,無論是親人、好友、戀人都有可能會離開,唯一不會走的,就是在身旁一直陪伴著我們的狗。當我們回家,面對家裡的狗所造成的問題,該用的是科學。只要我們願意,一切都有方法可以解決。「狗要的只是我們對牠多一點的愛、關心和眼神。」戴醫師說。想想看,當你對狗的任何行為感到不解時,你對於牠行為背後的原因又有多少的了解呢?也許,唯有以此開始反思動物行為背後原因的重要性,我們才能逐漸減少對動物的誤解及傷害。
與戴醫師交流的與會者們
與戴醫師合影的粉絲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