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文老師,自 1991 年於妻子鼓勵下參加裁判招募的面試,從 200 多人成為脫穎而出 4 人中的 1人,並於隔年 3 月 19 日中華職棒三年開幕戰擔任右線審,是老師於職棒聯盟執法的初登場。一路為中華職棒效力 33 年,直至 2024 年 4 月 20 日於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舉辦引退儀式,為聯盟累積執法場次之最,超過第二名張展榮千餘場。然而老師退休後並沒有離開職棒圈,而是繼續從事二軍裁判的培育工作,持續為台灣的職棒賽事付出。
北漂——出人頭地的冀望
來自南部的蘇建文,懷揣著夢想來到台北打拼,進入了美容業擔任計畫部的主任,有著一份相當不錯的薪水,但對蘇老師而言,他希望「北漂就要有所作為」,因此當蘇老師看到中華職棒招募裁判的資訊時,認為這是一份穩定、具專業性,同時有更好報酬的一份工作。對於是球迷的蘇老師而言,堪稱是一份能將興趣與工作結合的理想工作,更為日後的轉職埋下一顆小小的火苗。
小小火苗轉變燎原大火的契機在於妻子的一句話:「你怕什麼?不是科班出身,反而沒人會對你有太高期待,你就放手一試吧。」正因為妻子的鼓勵與自身對於棒球的熱愛,讓非科班出身的蘇老師敢於放手一搏,忘卻禁錮自身的枷鎖,投入自己真正有興趣且熱愛的產業,甚至一待便是三十餘年的光陰。
誠懇——過關斬將的秘訣
1990 年代,中華職棒受到日本的影響,對於裁判的招募並不看重有無棒球專項訓練,除了要求體態與體能外,更注重裁判自身的品格。
蘇老師回憶起三十年前裁判招募的場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見面的時候老闆就說『你是農家子弟齁』 我就嚇一跳,當時我心裡想:『哇!人家這個有做身家調查……』」除此之外,面試時有許多提問更能看出裁判的挑選十分重視形象,如:平常是否抽菸、 吃檳榔、喝酒等,有趣的是蘇老師也據實以告:「我跟他講說:『酒我不是每天喝,但是人家喜慶宴客,當然一定要嘛。然後抽菸的話,我當時菸癮不是很大,可能就是一天五六支。然後檳榔,我是農家子弟,檳榔有啊!小時候有嚐過啊,因為自己家裡都有種檳榔,小時候好奇就當作芒果乾,也不會加其他料,也就那時候有嘗試過』」。這樣的坦率與誠懇,不僅獲得了老闆的信任,也讓蘇老師認知到,這份工作不僅是站在球場上舉手判決,更要維護自身的形象與裁判界的尊嚴。

挑戰——佈滿荊棘的訓練之路
現今的裁判養成中,新進裁判多會先從職棒二軍養成與培訓,透過稍低強度的賽事慢慢訓練裁判應具備的體能與瞬間的判斷力。但在老師錄取的中華職棒二年,尚未有二軍體系的加入,因此只能透過一軍的賽場養成,更礙於聯盟規劃這批新進裁判能夠於職棒三年即刻投入執法行列,使整體訓練更加扎實與嚴苛。
回憶起當年訓練的嚴苛程度,事隔多年蘇老師仍歷歷在目。基本的體能訓練相當嚴苛,左外野與右外野的來回跑已是家常便飯,更要訓練裁判手勢的力道、速度與準確度,在當時日本老師的帶領下甚至連球迷進場後還要持續的做與喊各種動作與口號,除了訓練抗壓性外,同時也是為了讓這些新進裁判們能夠更加勇敢、不怕丟臉,並確實執行動作與口號。
除了場上的基本動作與體能外,針對每天練習時的缺點,也會被老師一一告知並要求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筆記就變成了每位新進教練的「葵花寶典」。非科班出身的蘇老師在規則的背誦上也吃足了苦頭,甚至曾在一次考試考過十餘分的分數,被學長「恐嚇」可能會被刷掉,便開始奮發圖強,拿了多本棒球規則放置於床、廁所等,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棒球規則,隨時隨地的背誦。更由於當時的規則多是從日文翻譯,許多文字與意義上不通順的地方,就需要另外整理一本規則補述,更詳細的陳述每條規則實際的情況。正因為這樣嚴苛且自律訓練背景,造就日後蘇老師能夠在0.4秒內快速判斷的火眼金睛。
執法不是結束——生涯的磨練與阻礙
歷經數月訓練後,他正式成為職棒裁判, 直到 1995 年,蘇老師與另外四位裁判被派到美國裁判學校進修訓練,也正是在美國體驗到截然不同的訓練模式,才真正對裁判這個職業建立具系統化的概念,爾後更細緻地將複雜的裁判知識傳承下去,讓職業棒球裁判成為一個專業領域。
然而在執法的過程中,要面對的卻不只是如何快速、精準地做好每個判決,裁判的壓力並不僅來自於球場,更來自觀眾與輿論。蘇老師回憶道,過去曾在比賽中遭球迷辱罵、拿雷射筆照射眼睛,更甚至投擲物品,各種荒誕的行徑層出不窮,百般無奈中,蘇老師也能夠理解球迷的「護主心切」,由此可見蘇老師即使成為裁判,仍是當年那位願意在下班後與太太拖著疲憊身軀到球場看球的熱血球迷。
然而,最令蘇老師感到挫折的並非是來自球迷與輿論的壓力,而是當年令中職陷入「票房黑暗期」,連續三年場均觀眾未達 3000 人的「黑象事件」。當年,蘇老師在總冠軍賽共七場比賽中出任三場主審,某場比賽中,他依照規則將不服判決的球員驅逐出場。隔天,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使他深陷輿論風暴。而蘇老師事後回想比賽的過程,確實也感受到一些異狀,但他身為裁判,只能相信球員。因此當經過檢調偵辦確認涉案球員後,蘇老師痛心疾首,無法理解為什麼球員們總是學不乖。直到黑象事件已經是中華職棒第五次的假球案,讓中職的名聲一度跌落低谷,連帶所有相關產業陷入停滯。
假球案剛爆發時,蘇老師待在家,終日食不下嚥。即便風波過了一陣子,仍排斥穿上有中職 LOGO 的衣服,連路過民眾以為是某單位在訓練時,蘇老師也只能謊稱是消防員訓練,不敢承認自身的裁判身分。直到有天妻子終於看不下去,拿了一桶冰水澆在蘇老師身上並提醒他:「你沒有做錯事,怕什麼?」,讓他重新站穩腳步,繼續在裁判崗位上堅持下去。
三千場裁判的幕後功臣
從最初入裁判徵選的鼓勵,到陷入黑象事件的低潮,都能看見蘇老師的妻子在背後支持,適時的激勵蘇老師,不難看出妻子一直是蘇老師最堅強的後盾。
裁判的工作常常需要在台灣各地,甚至出差至世界各地,聚少離多對家人的感情是一項嚴苛的考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經歷叛逆期階段,容易與人產生摩擦與衝突,但妻子為了不影響蘇老師的心情以至於影響到比賽的判決,總是先自行處理與承擔相關問題,待丈夫工作完畢後再討論,讓蘇老師能夠在執法的每個場次中專注地做出每個判決,我想妻子的獨立與堅強絕對是球場上看不見的幕後功臣。

蛻變中的中華職棒
超過三十年的執法生涯,蘇老師幾乎見證中職的大起大落,也見證了中職在各方面的轉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近年竄紅的職棒應援經濟。
約十年前,Lamigo 受到韓國交流賽的刺激,首度創立「LamiGirls」,搭上大聯盟球星曼尼加盟義大犀牛隊、2013 年世界棒球經典賽首度進入八強等事件,引發職棒回春熱潮,並透過媒體傳播及球迷推薦,部分成員知名度大開,成為球隊行銷重要利器,球團趁此推出以啦啦隊為主的相關商品。
直至今日,啦啦隊已成為球場上的另類焦點,甚至吸引許多粉絲進場只為一睹啦啦隊風采,更引發了「本質球迷」之間的爭論。
而作為中華職棒的見證者,蘇老師對此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回想剛開始的啦啦隊並不會像現今於場邊賣力帶動應援,至多於頒獎時短暫露面,對比現今的啦啦隊甚至能夠成為場邊部分球迷的焦點差異甚大。令蘇老師印象深刻的是當年 LamiGirls 結合客家文化,頭戴斗笠身穿花布意象的服裝,除了帶給球迷嶄新的體驗外,更結合宣傳在地文化的概念,吸引更多球迷進場看球,進一步帶動中華職棒的票房,促進中職近年票房屢創新高,長遠來看其實有助於聯盟的經營。
科技與人類的交匯
在長遠經營考量下除了資金,我們也應該思考現行制度哪些有待改進,如蘇老師開始思考:「我們的裁判養成制度,還能怎麼改進?」
目前台灣的職棒裁判多是「以賽代訓」,但受過日本與美國兩大棒球強權的蘇老師認為,應該要成立裁判學校,建立完整的職棒裁判培訓體系,讓有志成為裁判的年輕人能夠接受系統化的知識教育與體能訓練,而非傳統的經驗累積,蘇老師認為:「科技輔助判決是一個趨勢,但裁判的專業永遠無法被取代。」即使中華職棒開始試辦電子好球帶,也不能完全取代主審的工作,但能夠提供裁判在事後檢討更精進自身對於好球帶的判斷力,同時也能讓大眾監督裁判的判決。他期待台灣棒球的未來,不僅在選手表現上提升,也能在裁判專業度上進步,讓比賽更加公正。
時至今日,蘇老師即便退休,仍擔任聯盟的副技術長,在棒球的場邊,用他的經驗與知識,為這片始終無法割捨的球場,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將燃燒於自身的火苗傳承為足以改變中華職棒裁判體制的燎原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