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原因】
開始為耳朵作空間設計吧!沒有人喜歡隔音效果差的空間,也沒有人喜歡吵雜的聲音在空間裡亂竄。如果我們能理解聲音和人的生活其實息息相關,是不是能藉此提升溝通的效率以及生活的品質?Julian 也提到學習的成效、康復的品質都和環境音響有密切的關係,瞧瞧他怎麼說吧!
一般而言,建築師通常運用視覺來呈現空間設計,卻忽略了聽覺與空間的關係。聲音對人的影響往往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可能對細碎的鐘擺聲感到反感,也可能因為路旁施工的噪音而感到煩躁。
Julian 將開啟不同的視野,讓我們開始意識除了視覺設計外,聽覺設計對於空間的實質重要性,並且教我們如何降低噪音,提升生活品質。
聲音、空間與我們的關係
首先,我們的耳朵並沒有選擇開或關的能力,聲音將不斷刺激耳朵,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Julian 認為聲音將間接影響我們的健康、行為、甚至是生產能力¹。他提出兩個層面說明,其一是「環境音效」,聲音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影響我們的心裡、生理,其二是「干擾」,溝通必須具備「傳送」(send)和「接受」(receive),即使有良好的訊息發送者和有意識的聆聽者,不理想的空間環境(space),終將使溝通效率降低。
環境音效影響的實例:醫療
記得醫院儀器的滴滴咚咚聲嗎?躺在床上的病患,當然希望擁有良好的睡眠環境,實際上卻是處在吵雜的儀器聲中,睡眠的品質可見一斑。事實上,醫院的噪音不只影響病人,甚至提升了醫護人員在值勤時的犯錯率,但病患仍是最後受醫護人員照顧的「患者」。由此看來,我們的睡眠正和噪音妥協,康復的品質確實跟著妥協了。
干擾影響的實例:教育
教室的音響效果將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造成影響,授課內容是否能如實傳遞到學生的耳朵會是一個判斷標準。不同的空間設計將產生不同的回響程度²,回響時間過長模糊了訊息的清晰度,學生將對老師授課的內容感到吃力,學習的效率降低。如果我們使用吸音材料,降低回響時間所需的秒數,將能聽到清晰並舒服的資訊在課堂上流動。
此外,吵雜的教室也傷害了老師的健康,教室的空間中,過高分貝的聲音對於老師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音量與心跳速率呈現正比的關係,而研究也指出六十五分貝為誘發心肌梗塞的臨界值,如果今天學生吵雜的音量高於六十五分貝,老師就得用更高的分貝來授課,同時心跳速率也將提升,長期而言都不是良好的工作環境。
設計師使用耳朵的必要性
上面的例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若我們以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都市計畫、辦公室,只要空間是設計給人使用的,是不是都能有聲音的規劃人員參與呢?都市的便利生活也許可以和寧靜共存,辦公室則是需要大量溝通討論事情的空間,當然不能夠缺少規劃聲音的步驟。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注重外表的設計(apperance),而是關注實際體驗、感受的設計方式(experience),讓空間兼具視覺與聽覺的需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及健康、創造力和生產力。
¹聲音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有哪些?這場 TED Talk 有更多說明:The 4 ways sound affects us
- ²回響時間過長會使人感到聲音混濁,降低語言清晰度,甚至根本聽不清;太短會使聲音無法傳遠,且聽起來僵硬、乾澀。因此,對於不同類型的聲音(例如語言或音樂),都有一個聽音效果較滿意的最佳回響時間,主要是兼顧響度要求和清晰度要求。
網站圖源皆來自 TED,更多細節詳見 TED.com。